上海活字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京、沪、鄂「三厂·一所」印刷活字设计概况

中国有组织、有目标地进行印刷活字字体设计工作,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组织创建印刷活字字体研究室专业队伍开始的。有下列几个因素。

  1. 此前的印刷活字,是沿用解放前的铜模铅字。书记报刊的宋体正文字,大都使用从日本引进的「秀英体」和「筑地体」。前者笔画纤细,用于报纸,后者笔画较粗,应用于书籍期刊。其次是我国自行刻制的楷体、仿宋体、隶书体以及仿制的黑体字。在这些字体中,不仅字形陈旧,断笔残缺,而且笔画混乱,各种字体之间,字形笔形不相同,一字多形。即使是同一种字体,应用于标题和词目大一些的字和用于正文小一些的字不相同。以四角号码新词典为例,「」和「」是包围结构,而注释「盛」和「感」是上下结构。各种字体之间的笔画数也很不一致,不符合查字法,这些都影响教学。字形大小不一,偏旁部首不一,重心高、低、左、右不居中;笔画粗细灰色度不匀,以致排印后的书籍报刊版面效果很差。
  2. 随着解放后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涨,各类印刷出版物增多,各省市新办印刷厂和原有的老印刷厂,需添字模数量猛增,形成了字模铅字严重供不应求,尽管字模工人大搞技术革新,制模速度提高很多,但还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1956-1958 年先后从日本引进本顿雕刻机,供北京、上海二地字模厂使用,二地的机刻车间,还配备部分技术人员,配合雕刻机制字的需要,在原有字体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和补缺。制模刻字的速度是大幅度提高了,但要完善字形和扩充新的字体,又缺乏供刻模的母体——字稿。
  3. 1956–1959 年国家公布了四批简化字方案,要求推广使用。那时是由刻铅字师傅徒手刻制的,由于有些简体字和偏旁部首,是草体楷化的,很难刻好。再加上时间紧迫来不及考虑研究,往往是依样画葫芦,生搬匹配,以致刻出的字,半简半繁有之,草体笔形和宋体笔形结合有之,更多的是偏旁部首的结合,比例不协调,与原有字体不相匹配。再则那时全国能刻模胚的仅二十人左右,每人每天仅能刻十个字。要刻制的简体字和偏旁部首类推字,在 6,196 个常用字中约有 3,000 字,如果宋、黑、仿、楷四种常用字大小八种规格都刻齐,需要刻八九万个铅胚,约需十年时间,真是杯水车薪,远水救不了近火。
  4. 当时文化界报社、出版社等对印刷字体的现状极为不满,要求完善印刷字体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字体多样化的欲望很强烈。为了美化丰富报刊版面质量,首先由人民日报社邀请从事装帧美术设计工作的牟紫东先生,根据标题用字需要,逐日在同一大小的字格中写微长形和微扁形的宋体美术字制成锌版,在报纸上使用,收到了读者的欢迎和赞扬。在此期间,上海的解放日报也紧跟其上,由姚子良先生刻成长方形的美术字作标题使用(该字体后称小姚体)。同样受到读者的好评。
  5. 1959 年我国参加莱比锡图书博览会,在参展的画册印刷品质与书籍装帧精美等均有缘,分别获得多项金、银、铜质奖。唯独印刷字体方面评价很差,缺陷就在于字体大小不一,横排不整齐平行,直排扭曲不垂直,版面文字深深淡淡,其他国家版面灰色度一致,无所比拟,这为我国印刷活字和质量的提高敲响了警钟,刻不容缓。

1960 年 8 月在出版界老前辈时任文化部副部长胡愈之先生的倡导下,由时任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汤季宏先生主抓,从出版系统选调了写美术字有素养,书写楷体有造诣,雕刻字模有经验的三方面人员组成。在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内建立字体设计研究室,提出「整旧创新并举,目前以整旧为主」,逐步走向「民族化」「群众化」「多样化」的字体设计方针。从此,我国的印刷活字设计工作正式开始了。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领导,组织美术、刻字、书法三方面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试写字样评议比较,相互交换看法,取长补短,切磋琢磨,引导大家对印刷活字的基本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为之后的协同工作打基础;同时也摸底了解个人的特长,分成宋体、黑体、楷体三个字体设计小组;又根据任务的换季和合作的可能性,分成大集体与小集体的组织形式。宋一体与黑一体要用于新中国成立后修订后的《辞海》出版,为其提供正文字和书眉黑体字,时间紧迫,又因宋体、黑体的结构方正饱满、画平竖直、空隙均匀的规律性,便于多人合作的可能性比楷体强,因此宋体、黑体均以大集体的形式进行。

宋一体、黑一体是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建立字体研究室后设计的第一副字体,是我国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是印刷活字设计道路上的开路先锋,为之后的各种字体设计奠定了基础。

设计字体,首先要有正确的完善的字表,而那时各印刷厂的字表是不统一的,表现在字形和笔形的混乱、一字多形有多种写法,变体字异体字混合使用,常用的楷体字与各种印刷字体不统一,笔画数不符合查字法等。因此刚设计成的字体,往往是朝三暮四地反复修改,这就促使宋一、黑一两个设计小组把字形、笔形遇到的问题归纳成 41 个字例和拟定的建议,呈送文化部文字改革委员会定夺。之后文化部与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部分字的修改意见,并作了原则性规定,「以楷体为基础解决字形笔形的紊乱现象」。这个规定就让宋一体、黑一体的字体首先体现了与楷体的一致性。实质上从那时起就孕育了 1965 年诞生的《印刷通用规范汉字字形表》。这两副字的质量,虽不是一流的,但作用还是很大的,不仅满足了当时《辞海》出版的需要,为之后的同一品种字体的设计打下了基础,现在也能为电脑造字做蓝本,(「宋一」体和「黑一」体是代号之称,因是第一副,下同)。

继「宋一」和「黑一」体之后,紧接着设计了「宋二」和「黑二」体。宋二体有两种粗细,其特点是具有刀刻风味,简繁体兼备,「宋二」粗排印 1–5 卷《毛泽东选集》横排体,「宋二」细适用于排印各类书刊,乃迄今应用最广泛。

  • 「黑二」体比「黑一」体粗壮,端庄稳重,结构严谨,其特点是,笔画造型体现了汉字书写时的起笔和收笔的笔意,不同于一般黑体字笔画的等粗、机械呆板。简繁体兼备首先用于《毛泽东选集》标题;之后普遍用于书籍报刊标题。
  • 标题宋:有了规范化的宋体正文字,就着手设计相适应的标题宋,用于书籍报刊标题。
  • 楷体:在原有「汉文」正楷的基础上整修配齐了风格一致的简体字,供当时排印教科书。
  • 仿宋体:乃在原有华丰仿宋体的基础上整修配齐了风格一致的简体字,该字体字形微长,秀丽清晰,潇洒挺拔遒劲,最先用于排印《毛主席语录》袖珍版,后背采用于排印政府档案及办公室打印机专用字,今普遍用于各种期刊正文。

以上七种字体,基本上是在原有字体的基础上整旧创新的,均不同程度地增添了新的创意,有别于原稿,优于原稿。1964–1965 年之间,则完全创新设计了两种新字体。

  • 诗词体:由施渭峰先生吸取清刻本《燕子笺》字体精华设计而成,笔形自然清秀,字形微长,潇洒美观,因排印过毛主席诗词而得名。
  • 宋黑体:其特点具有宋体字的风韵,黑体字醒目突出的效果。字形方中带长,结构紧凑,中宫收紧,撇捺伸展,具有传统汉字的书写味。笔画造型基本上与宋体相似,只是较为浑厚粗壮、横竖画与黑体相似,可以说是宋体黑体的混合,故取名为宋黑体。适用于书籍夹排,重点文句和书籍报刊标题及政府通告之类,及媒体宣传、广告招牌等之用。该字体由笔者设计,黑体小组协作完成。

与此同时,原北京新华字模制造所,扩建成「北京新华字模厂」,将原先为雕刻机制字进行补缺整修字稿的技术人员,逐步转向整旧创新的字体设计工作,形成了我国两个印刷字体设计基地,两支专业活字设计队伍。

北京新华字模厂于 1961 年整旧创新设计了「61-1」宋体,该字体是在原从日本引进的「筑地体」铅字的基础上,应用反光透射原理,在硫酸纸上艰苦地复描字稿的形式进行的,完全保留了原字风貌和老笔形的繁体字,于 1964 年首先印刷了《毛泽东选集》直排本之后也配写了简体字,排印其他书籍。

1964 年整旧创新设计了「64-1 宋体字」,该字体是在原人民日报社从日本引进的「秀英体」的基础上整修的,配写了简体字,应用于全国报纸正文。

期间还设计了「标题宋」「长美黑」「细扁黑」和一款较粗壮的隶书体,供期刊书籍标题之用。还为牟紫东先生先生于50年代末创写设计的「长宋体」和「扁宋体」进行修正完善,制成字模,主要用于报纸标题,该字体被人民日报社命名为「长牟体」和「扁牟体」。

综上所述,六十年代初,我国的字体设计工作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整旧创新的字体设计工作,京沪二地的字体设计人员,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整旧创新了 16 种字体,初步满足了全国印刷业对常用字的需求,改善和丰富了印刷出版物面貌,奠定了我国新一代印刷字体的基础。在此期间,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字体设计人员,还从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一些经验,写成文章,编辑出版了《印刷活字研究参考资料》共 9 辑的理论文章。

正当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按计划设计新字体之际,1966 年夏,「文革」开始,迫使字体创新设计工作停止,活字字体研究室被撤销,设计人员和资料一起裁并到上海字模一厂的机刻车间,配合机刻制字的需要,作些拾遗补缺工作。在未裁并之前的 1967–1968年之间还设计了一副「宋七」字体。

宋七字体特点

  • 字形微长。
  • 在笔形上体现出较多楷体书写时的书法味,又体现了宋体的笔意又兼有楷体竖弯钩委婉和顺的笔势。
  • 既有传统宋体特征,又有明显区别如:部首「氵」、「心」横竖勾折形态起笔和收笔圆润浑厚,没有锐角。附字样于下:
宋七体字样

北京新华字模厂,在这动乱期间设计的字体有:

  • 黑体:于 1967 年组织设计完成,共有 6,310 字,主要适用于图书、期刊标题。
  • 粗扁体:于 1969 年组织设计完成,共有 4,097 字,主要适用于排印图书、期刊标题。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室撤销,成立了上海字模一厂和湖北丹阳文字 605 厂两个字体室,加上原北京新华字模厂字体室共三个字体设计部门。

三个字模厂的字体设计部门,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先后注销,主要设计的字体归纳分述如下。

上海字模一厂

上海字模一厂的前身是华丰铸字所,创建于 1915 年,1959 年改名为华丰铸字制模厂,1966 年文革时期更名为上海字模一厂。原「华丰仿宋」体是该厂的名牌产品。那时,仅有数名刻字工人附设在机刻车间,进行补缺铅字等修正工作。当时的主要业务是机刻铜模、钢模、浇铸铅字,供应全国各地大小印刷厂。1970 年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室撤销,裁并到该厂机刻车间,设立字体设计小组。先是配合机刻制字的需要,拾遗补缺,之后逐步开展新字体的设计工作。期间也从本厂各科室车间挑选吸收多名有书法功底、美术字基础青年招入字体室,先后设计的字体有:

  • 行头宋体:1972 年设计完成 6,196字,主要用于报纸大标题。
  • 行头黑体:1974 年设计完成 6,196字,主要用于报纸大标题。
  • 新魏体:请上海的书法家韩飞青先生书写,配以字体专业人员协助,于 1975 年设计完成 6,196 字。此字体新颖,笔形多变,内圆外方,横画中有波、笔端方棱、勾中带弧,完全不同于老魏体,很受人们欢迎。应用范围很广,除报刊、书籍标题外,还应用于商店招牌、电视屏幕、宣传媒体、广告、名片等印刷。
  • 行楷体:请上海著名书法家仁政老师书写,配以字体专业人员协助,于 1977 年设计完成 7,000 字。其特点是:笔画自然委婉流畅,字形柔和活泼优美,雅俗共赏,很受人们欢迎,应用范围很广,常用于报刊书籍标题等。
  • 小姚体:该字体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上海的《解放日报》,姚子良技师镌刻的长方形美术字,很有特色,在原字体风格上,为其修整完善扩充字数,补配简体字,供机刻制模,共 6,196 字,于 1967 年完成。该字体主要用于中、小型报刊标题。
  • 整修照相排字机字稿:七十年代,发展了手选和半自动照相排字机。由于铜模铅字与照相排字的工艺不同,材料不同,要在原为铜模铅字设计的「宋、黑、仿、楷」四种原字稿上进行挖角和增角处理,以提高字体印刷成字质量。
  • 1980 年为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室,协作完成英国蒙纳激光照排正文宋体字一副共 9,000字。
  • 舒同体:请舒同大弟子孙志皓先生书写,配以字体专业人员协助完成,该字体的特点是:结构端正,笔法含蓄,圆浑有力,字形雍容大方,适用于报纸、书刊标题。
  • 灯芯体:1984 年设计完成,设计目的,增加正文字品种,也可作广告说明等用。
  • 长形美术字,1985 年设计完成,其特点是横粗竖细,设计目的是增加报刊标题品种,活跃版面。
  • 1985 为我国大型的汉语字典的出版,在「宋一」体的基础上扩充 60,000 字的字稿,是当时最多最齐全的字稿。
  • 1987–1989 年设计的外文字稿有英文、斯拉夫文、希腊文等的白正、白斜、黑正、黑斜,和花体等。
  • 科技符号:有数理化符号、数码符号、海图符号、围棋符号等共七千多个,于 1989 设计完成。
  • 少数民族文:有朝鲜文、西双版纳傣文、藏文、新哈文等十多种字体,以及为彝族自治区等创新的新文字,进行创作定稿,并制成字模等。
  • 为阿尔巴尼亚设计了赍诺机字稿(三种字体)有正白黑、斜白黑,并制成字模。
  • 1970–1976 年共设计了头花、花边共 950 个,供报刊书籍美化之用。

该字体设计部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注销。

北京新华字模厂

北京新华字模厂的前身是北京新华印刷厂分厂,筹建于 1952 年,1953 年改名为北京新华印刷二厂,1955 年末又更名为北京新华字模制造所,1960 年扩建成北京新华字模厂。八十年代末又更名为北京印刷器材厂。在文革期间整旧创新设计了著名的「61-1」宋体和「64-1」宋体字和标题使用的「长美黑」「细美黑」,与牟紫东先生协作完成了「长牟体」「扁牟体」等。七十年代设计的字体有:

  • 中宋:1974 年设计完成,简繁体共 11,450 字,主要用于报纸书刊标题。
  • 粗扁宋:1977 年设计完成 4,106 字,字形为 6:4 之比,主要用于排印图书期刊标题。
  • 细扁宋:1979 年设计完成,字形为 6:4 之比,主要用于图书期刊小标题。
  • 长黑体:1978–1981 年,由人民日报社的牟紫东先生设计,配以字体设计人员协助完成供 6,806 字,适用于图书报刊标题用字。
  • 宋楷体:该字体原为第一届全国印刷字体大赛获奖作品,1:87 年设计完成 5,197 字,拟作书刊正文之用,但之后未曾排印任何书刊。期间为各种汉字字体的增补和设计了多种外文字体,有白正白斜、黑正黑斜等系列;汉语拼音;民族文印刷字体,各种科技符号 7,000 多个等。

该厂字体设计部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注销。

注:有关北京新华字模厂的情况和主要设计的字体,参照曹振英先生编著的《实用印刷字体手册》。

湖北丹阳文字605厂字体室

1966 年,文革时期更名为上海字模二厂,于 1968 年内迁至湖北丹阳文字 605 厂,设立字体设计小组,由原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室主要负责人之一的钱惠明先生主持,培养了三五名字体设计人员,整旧创新设计的主要字体有:

  • 长仿宋:该字体在原中华书局聚珍长仿宋的基础上整旧创新的,字形狭长秀丽,以往多用于刻本注释。按照《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整修了老笔形,补配了简体字,约 8,000 字左右。该字体秀丽古雅,主要用于排印诗词和古籍书等。
  • 标题隶:该字体在原上海文汇报使用的标题隶书的基础上整修的,扩充了简体字,供 4,050 字,主要用于排印报刊标题。
  • 粗圆头体:按照《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要求,设计了符合语委要求的粗圆头体字,适用于报刊书籍标题。
  • 1980 年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室,协作完成英国蒙纳激光照排用的宋体标题字一副共 9,000 字。
  • 此外,还设计了四千余个科技符号和多种外文字体的白正白斜、黑正黑斜以及补配扩充多种汉字印刷常用字体。

该厂字体设计部门于上世纪90年代初注销。

文革期间有关字体设计方面的两件事也值得一书

1. “京、沪、鄂”三地字体设计人员大会战攻克大字本

1974 年,当时的国家出版局组织北京新华字模厂、上海字模一厂、湖北丹阳文字 605 厂的字体设计人员集中在一起,进行两次大会战,攻克大字本的字体设计任务。何谓大字本,即用大号字排印的线装直排本1)。在当时,字体设计是手工劳动,每一个字要经几道工序,平均每人每天只能完成三四个字,无奈只有集中「京、沪、鄂」三地力量打歼灭战,第一次集中于北京地安门第一招待所,第二次集中于上海,先是威海路市印十二厂,后是军工路上海水产学院,吃住在一起,完全像过军事化的生活。来自北京、上海、湖北的字体设计人员,个个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感到能为中央首长服务,很光荣而自豪,都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地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再则湖北和上海的字体设计人员有些人没到过北京首都,北京和湖北的字体设计人员有些人没到过大上海,这也是一个动力。

在会战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北京的三个铅笔稿设计人员的字稿和上海四个铅笔稿设计人员的字稿风格不一致,以及笔画粗细的处理方面,认识上不一致,特别是字形重心的掌握。后来通过评字,各抒己见,讲道理看实效,取长补短,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就取得了一致的共识,字形风格一致的问题也解决了。绝不是说上海的字体设计人员比北京的字体设计人员水平高,而是要归功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在六十年代试写字样时,就有一个评字制度,不管是任何人写的字,都要放在一起评,对字不对人地提意见。正是这个评字制度,才使当年召集的刻字、书法、美术字人员对印刷活字基本要求达成了共识,技艺上的普遍提高趋向同一水平,确保了大集体合作设计的字体,取得风格的一致。这个工作方法,在大会战时应用,保证了来自北京、湖北、上海三个字模厂二十多个字体设计人员设计的字体风格协调一致。在此之前,报纸和书籍应用的字体,业内人士一看就得知这字体是北京设计的或上海设计的,之后设计的字体,就难以分辨了,这是很大的收获。

因此在会战结束总结会议时说,通过前后约半年的会战,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交流了字体设计技艺,提高了字体的质量,增进了北京、上海、湖北三地字体设计人员的友谊。

2. 新魏体缘何成为印刷字体

新魏体由老魏体演化而来,形成于清代后期,盛行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历代书法家的流派之一,为何能成为印刷字体,其中有曲折、近乎夭折、和复苏的历程。

文革期间,上海铁路局擅写新魏体的周华金先生,出版了一本《新魏体字帖》,很受人们喜爱,竞相购买,数次再版,供不应求。为此引起了原上海字模二厂厂长陈桂安先生的关注思考,萌发了将新魏体制成铜模铅字的想法,借调周华金先生书写。陈桂安先生深知书法家写字,要安静,不受干扰,特在上海字模二厂附近租借了一个房间,让其安静地书写。

1968 年,因上海字模二厂要内迁湖北丹阳文字 605 厂,周华金先生的新魏体书写工作也由此而中断。约半年时间后,共写成约 3,000 多字。后因种种原因而作罢。

1974 年,原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室的人员于 1970 年裁并上海字模一厂的谢培元、徐学成、周今才、张家声、陈其瑞等认为新魏体风格新颖,笔画造型也很有规律,很适宜于制作印刷活字,排印书籍报刊作标题。丹阳 605 厂的新魏体之所以没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而作罢的原因之一,是一个书法家不甚了解印刷活字「稳、整、匀」的基本要求有关,经商议决定,步陈桂安先生的后尘,邀请了社会上 4–6 位擅写新魏体的人员书写字样,写我们提供的统一大小相同的百余个字样,缩小排印后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经投票评选,最后选中了原上海胶鞋二厂韩飞青先生续写新魏体。该字体风格鲜明,特点是:字形方正,结构严谨,笔画多变,横竖折顿,内圆外方,横画有波,笔端方棱,挺劲有力,整个字形显得既飘逸又豪放。整副 6,197 个字,配以有经验的字体专业人员张家声、陈其瑞等先生协助,配合默契约一年多时间,1975 年设计完成。经刻模浇铸铅字投入报社排版印刷,取得良好的效果,获得各界读者的好评。自此之后,各方字体设计单位纷纷效行,相继诞生了行楷体、炳森隶书体、舒同体、瘦金体、康体、启功体、颜体、柳体等等。增添的不少书法字体,供报社出版、电视屏幕、商店招牌、宣传广告等使用,极大地丰富满足了印刷出版物的需要和社会各界的需求。

粉碎四人帮后的八十年代处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步伐时期,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也重建了字体室,下面就以印刷活字设计有关的谈两件事。

1. 1980 年中国印刷物资公司受原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的委托,组织复兴字体设计工作,组织三厂一所的字体设计人员分期分批去西安碑林、洛阳龙门石窟等地观摩碑刻艺术,拓展设计思路,吸收祖国的民族文化遗产,提高印刷活字设计水平。接着布置了创写印刷新字体的任务,经过字体设计的专业人员和社会上的书法、美术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共征集到字稿 108 件,并在 1982 年 12 月 25–30 日在北京美术馆举办了印刷字体评展会,广泛听取新闻出版印刷等各方面人士的意见,有关领导也十分重视,中宣部、国家经委、文化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新华社及首都各报社、出版社、印刷界等单位的领导都先后前往参观评议,中央电视台也在第一套节目中向全国播放展评报道,真是盛况空前,大大鼓舞了字体设计工作人员的意志。经过各方面人士的评选,共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作品共 25 件,供之后的使用单位选择和有关字体设计人员进行整套设计。

2. 与此同时,召开了全国印刷大会,明确指出「实现汉字排字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是印刷技术现代化重大课题」并把研究汉字信息处理与书报电子化列为国家重点课题,为此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室及时地做了以下两项工作:

  • 为英国蒙纳公司第四代激光照排来我国展示的需要,想方设法组织人力设计、改写、整修宋、黑、仿、楷、标题五种字体,供激光照排数字化字库排印书籍报刊的展示演出。
  • 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第二研究所协助研制《信息交换用汉字字模集及数据集》先后设计 15×16,24×24,32×32,36×36,48×48 低点阵字稿,给二炮二所数字化后。供社会各界办公检索、公共场所幕屏显示电子化的需求。

这两项工作的完成,均获得很高的成效,为英国蒙纳公司激光照排提供的字体,以「激光照排系统用精密型中文数字化字库、字体及数字化仪剖析」的名义获 1983–1984 年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获 1987 年度新闻出版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第二研究所合作研制的《信息交换用汉字字模集及数据集》均获国家标准证书,其中 15×16,24×24 点阵字模及数据集还荣获2987年国家标准局一等奖,1988 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状和奖章一枚。

当时,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室经过二十多年的起伏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而面临两个实际问题:一是任务重,人员少;二是字体设计人员青黄不接,须要增添新的血液。为此,研究所领导报示上海市出版局在系统中挑选有美术基础和书法基础的青年,培养印刷活字设计接班人,发出了招聘通告,主考美术字、书法和徒手描绘椭圆形的 0,看其功底和耐心细致的程度,在数十名的考员中,吸收了符合要求的七名成员。值得一提的,当年吸收的陆华平先生于 1987 年日本森泽公司举办的国际印刷字体大奖赛时设计的「隶书」体荣获一等奖。

九十年代初,有关印刷字体方面掀起了两股热。一股是社会上追求新字体热,从日本、香港、等地引进了不同粗细的圆头等线体、琥珀体、彩云体、综艺体……,这些字体虽都不符合我国文化部文改委联合颁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要求,但也阻挡不了某些新闻标题、报纸广告和商用印刷品等用字单位对新字体的热。

另一股是电脑造字热,当时我国应用电脑造字技术日臻成熟,涌现出好多大大小小的电脑造字开发公司。几年间,有数家开发商推出字款数百种之多,可谓印刷字体空前繁荣,但是将这些字体仔细分辨一下,不难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字体,是六十年代为铜模铅字设计的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宋黑体、新魏体、行楷体、美黑体等的翻版,或是在这些字体的基础上引用电脑技术不同程度地减细或加粗等技法加工而成,绝大多数字体给人们有似曾相识的老面孔感觉。

翻开当时报纸、辞书、书籍期刊等实际用字看。报纸正文用字,主要还是北京新华字模厂于 1964 年以从日本引进的「秀英体」为基础整修的「64-1」宋体;各种辞书等工具书的正文用字,大都是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在 1962 年整旧创新的「宋一」体;书籍期刊正文用字,大都是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于 1964 年设计完成的「宋二」体;报刊书籍的标题用字,也大都是六十年代人民日报社牟紫东先生设计的「长牟体」「扁牟体」和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设计的「黑二」体、「宋黑」体,以及七十年代北京新华字模厂与人民日报社合作设计的「长美黑」「扁美黑」,还有上海字模一厂设计的行头宋体,行头黑体,以及组织著名书法家任政先生书写的「行楷体」、韩飞青先生书写的「新魏体」和上海照相制版厂组织设计的隶书「炳森体」以及红军书法家的「舒同体」……教科书楷体用字也是沿用六十至八十年代不断整修的华文楷体,仿宋体也仍是六十年代由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整修完善的仿宋体。还有不少的字体是你有、我有、他有,如当时引进的粗细不等的圆头体、综艺体、彩云体……形成了不必要的重复。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面临字体设计工作如此不景气的情况下,还是想方设法,保持了一定人员的编制技术力量,艰苦地继续为活字体设计工作做贡献。为《大辞海》的出版扩充了宋体、黑体各一万个字头,还为字典宋大字符集扩充万余字和修整成电脑字库。先后为北大方正创写设计了「胖娃体」「华隶体」「金农体」「卡通体」等。

原先字体设计是非盈利性的,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随存我国的改革开放,字体设计工作也与日本森泽公司、英国蒙纳公司有所交往,字体设计工作走向市场商品化。1979 年用「宋、黑、仿、楷、标宋」五种字体与英国蒙纳激光照排公司合作,在京沪两地展示,取得国内外行家的好评,最终以「宋、黑、仿、楷、标宋」五种字体的胶片,以补偿贸易的形式换回了第四代国际先进的激光照排设备,为我国之后应用电脑造字打下了基础。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设计的字稿,六十年代给全国字模厂刻制铜模、浇铸铅字供全国印刷出版界使用;七十年代根据手选照排工艺要求将字稿进行挖角增角处理,移植到半自动玻璃字模版;八十年代又将字稿根据激光照排特点,较大幅度地修整和重新设计研制成电脑用字,进入电脑字库。经历过铜模铅字的热排、半自动手选照排和激光照排等、冷排的考验,在国内外广为应用。

目前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室还保留中年字体专业设计人员,他们都有数十年字体设计的经验,熟悉了解印刷字体的基本要求,同时汉字书法功底较深,还掌握了先进的电脑造字技术,是所内字体工作第三代传人,是保护传承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的主要依靠,肩负着培养青年一代的重任。近年来,在辞典用字上,为出版《辞海》和《汉语大词典》等,写了新辞海宋、辞海黑字体做成字库;在汉字数字化上,开发了新的字典宋七万多个字,并扩充及数字化「宋、黑、仿、楷」,建立了字库集;还在个性化字体的开发上,为音乐出版社创写了古琴谱的减字谱字体,并做成字库等等。

综观上述四十年来我国的印刷活字设计工作,经历过蒸蒸日上的黄金时期,也遭到挫折和重振雄风的发展鼎盛时期,直至走向低谷渺茫期,接着进入了电脑造字的光辉灿烂期。

伴随印刷活字设计工作四十年的我,真是感慨万千,归纳以下几点:

1. 八十年代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是发展制作新字体的最佳时期。英国 蒙纳公司激光照排系统来我国展示。由我所字体室提供宋、黑、仿、楷、标题宋五种字体,制成电脑字库。经排印展示获得成功,受业界人士的好评,从而以补偿贸易形式将五种字体(胶片)作为蒙纳设备留购条件而成交,供我国电脑造字激光照排研究之用。当时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也设有先进的激光照排研究室,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发展制作电脑字库,但却是错失良机、拱手于人。以致上世纪六十年代设计的铅字字体,包括蒙纳激光照排的五种字体、1985 年吸收的很有才华的年轻人设计的优秀字体,也只能寄人篱下,听人摆布,没有自主开发权,制成电脑字库很是惋惜。

2. 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是古代以毕昇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创造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书籍印刷效率,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报纸和书籍的主流字宋体字大都是从日本引进的「秀英体」用于报纸正文,「筑地体」用于书籍正文。所以在当时从事印刷活字设计的工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中国是汉字的故乡,弘扬汉字文化设计好印刷活字,是我们的天职,誓必要赶上日本,而且要超过日本,为祖国争光,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拼搏,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现举三个实例:

  • 解放前我国从日本引进最优秀的两种代表性之一的筑地体,用来排印书籍期刊,还于 1961 年被北京新华字模复制成字稿,取名为「61-1」体雕刻成铜模,浇铸铅字,于 1964 年排印了《毛泽东选集》直排本。但当我所于同年设计完成「宋二」细和「宋二」粗二副字稿后,即取而代之了「筑地体」即「61-1」字体。「宋二」粗排印了《毛泽东选集》横排本,「宋二」细排印各类书籍期刊了。
  • 1982 年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为英国蒙纳激光照排设计的宋体、黑体、仿宋体、楷体、标题宋五种字体经数字化扫描制成字库后,经过试排成功,获得好评,受世人瞩目。为此日本森泽公司于 1984 年曾斥出巨资向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购买上述五种字体的胶片字稿。
  • 日本经营字体设计的有两个公司,一是日本东京的写研公司,二是大阪的森泽公司,定期举办国际性的字体设计比赛,写研公司自 1969 年起每隔二年举办一次,森泽公司自 1984 年起每隔三年举办一次。我国的字体设计人员是从 1987 年开始参赛的,在每次的竞赛中,我国的字体设计人员均有 3–5 名获奖,特别是 1987 年森泽公司举办第二次国际排版字体竞赛中,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陆华平设计的隶书体获一等奖,笔者设计的新宋体获佳作奖,均被日本森泽公司赏识,投产商品化制成电脑字库,并命名为「陆隶体」「徐明体」,由此可见我国印刷字体设计水平显示了优势。

3. 回顾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立字体研究室时曾提出:「整旧创新并举,目前以整旧为主,逐步走向民族化、群众化、多样化」的字体设计方针。四十年来,我国的字体设计工作是依据此方针开拓了多种民族形式的书法家写的字体,和人民群众喜欢的报刊书籍的标题字。唯独在书籍报刊的正文用字上,基本上还是统一形式的宋体正文字,没有像西文字那样,根据不同对象设计不同形式的字体。一般来讲,政治理论读物的字体要端庄稳重些,文艺书籍的字体可轻松愉快些,少儿读物的字体要天真活泼些……要各有特点,适应各类出版物的需要。我想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铅字热排时期,由于汉字字数多,字形复杂和刻模铸字等一系列的复杂工艺,使汉字字体设计十分缓慢。现在应用电脑计算机技术不再需要每个字一笔一画地手工勾描,费时费力,完全可以和西文字一样多样化,根据不同出版物的面貌与内容,配以相适应的字体了。

4. 回顾四十年来印刷活字设计的历史,就不可能不想到字体设计的倡导者,中国文化部副部长胡愈之先生和孜孜不倦地提倡印刷活字理论建设的国家出版局副局长王益先生,以及在上海的直接领导者和热心为印刷活字设计工作费尽心机、想方设法、献计献策、竭尽全力抢救这一古老的、辉煌的民族文化遗产,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得以传承发扬的有功人员。他们是上海市出版局的汤季宏先生、万启盈先生;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朱文尧先生、何远裕先生、周建宝先生等等。

① 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汤季宏先生,他仍满腔热忱关心、支持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研究室的建设,是字体设计人员尽人皆知的。单就字体室的办公场地就搬迁了四次。这样一位热心于印刷字体事业发展的勤业的好领导,在文革时期也难逃厄运,遭受颠倒是非的批斗,还受皮肉之痛。八十年代,官复原职后,与北京的出版局,中国印刷物资公司的领导一起组织三厂一所的字体设计人员,创写设计新字体,筹备全国印刷字体设计展评会,在北京美术馆展示评比活动,还在展评会议闭幕时作了「大家都来创写新字体」的报告。

退休后,他又身体力行,组织字体设计退休人员在大百科出版社内建立「上海立新字体研究所」。自任所长起,开发设计八十年代在展评会上获奖的三副字体的开发设计工作:1)钱惠明设计的宋体字,准备用于古籍书刊的正文字;2)笔者设计的既有宋体字版面效果又有仿宋体秀丽的新宋体,适合于排印各类辞书的正文;3)周今才设计的全新的「新仿宋」,设计时参考清刻本《寒山诗》,具有仿宋楷化的笔形,增加仿宋体品种。据说,汤季宏先生在弥留之际,嘱咐有关人员将此三副字稿赠送中国印刷博物馆。

② 万启盈副局长,是我华东艺专毕业分配到出版社,听取他在局系统大会上作报告时认识的。老万对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和印刷字体的创新应用是极为关心和支持的,现举二例。

一是 1978 年召开了全国印刷大会,明确指出「排字是当前印刷行业中最落后、最薄弱部分,我国汉字字数多,现在排字还全是手工劳动,实现汉字排字机械化、电子化是印刷技术现代化的重大课题」。老万出于他对中国印刷事业的关心,就与上海照相制版厂合作研究开发照相排字工艺,其间与上海劳动仪表厂生产的第一代手动照排机配套,成功地试制了半自动手工照排机,并开发了书法家刘炳森先生隶书体和戴占勋先生的行楷体,及至发展照相玻璃「大字版」的成功。由百余年的热排逐步转移到冷排,为国家节省了紧张的金属物资,免去了笨重的手工排字工艺,此项成果荣获了文化部 1983–1984 年度科技成果四等奖。

二是我返回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室后,承担的第一个大课题是要为英国蒙纳公司(原模纳铸排公司)提供「宋、黑、仿、楷、标题宋」五种字体的数字化字库工作,作为与英国激光照排系统合作展示。此项工作在老万的果断支持下,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③ 朱文尧是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他对活字设计工作十分关心。他本人喜欢写美术字,他给我看过他以往的日记的标题中,经常翻新写出不同形式的美术字。他还善于发现我们字体设计人员的思想,进行说理教导。当时活字室的基本情况是:1)基本人员由刻字、书法、美工三方面人员组成,称为三结合;2)组织形式有大集体与小集体之分,根据任务的缓急,宋一、黑一字体急需完成,每组 8–10 人,楷体 1–3 人。

印刷活字的基本要求,首先是整副字的风格前后要统一,每个字的面貌要犹如一母所生的相象。合在一起有十人之多,再加原先人员的专业不同,合作在一起完成的字稿不统一,而且成字后的品质有高低,各有自己的见解。为此产生了刻字、书法、美术三者结合不是好办法,是风格不统一的根源,也是互不服气的主要原因,总之觉得字体设计不宜三结合,不宜大集体操作的思想。还有随着「宋一」「黑一」的进展,取得了一些成绩,部分人员认为印刷活字设计并不是高不可攀,没有什么可研究,也是写字匠……因而担心起个人的前途。

朱文尧所长针对这些思想情况,不仅在字体室的会议上多次进行说理教育,还亲自动笔写了「杂感」的文章,刊载在《印刷活字研究参考资料》第五辑,武舜是其笔名。他说:在目前情况下搞活字研究,三结合是好的办法,可以发挥各人的特长,补己之短,是字体研究工作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老刻字工人有几十年的刻字经验,对印刷活字的特点、宋体字的结构规律等有丰富的感性知识;书法人员对中国书法艺术有一定的修养,对汉字的传统结构比较了解,美术人员具有对称、平衡等美学修养和素描模仿的基本功。这三方面长处的结合,就可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丰富多彩的新体印刷活字,是培养印刷活字人才的好方法。

关于大集体和小集体之分,他也客观地说,这形式不能绝对肯定哪一形式的是与非,应由任务来决定。宋一、黑一之所以采取大集体协作首先是任务的紧迫,其次是协作的可行性比楷体强。因为宋体与黑体的结构规律性强,譬如横平竖直、空隙均匀、字形方正饱满等的掌握上要比楷体易于掌握。关于风格统一,他说相信随着写字样,通过反复评字,各抒其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一定会取得认识上的一致,然后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如制定笔形规范、大小规范、粗细结构等规范,大家遵照规范执行,字形风格就能统一。

关于印刷活字设计的前途有没有作为的问题。他说:活字研究大有学问,值得我们好好钻研,这项事业是大有可为,前途无限。首先要抱定一个宗旨,热爱自己的事业。大家知逍一副好的新的字体,对改变出版物面貌,提高印刷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是一件造福于人民的大事。在他诸如此类的说理教育下,字体设计人员思想基本稳定,从而勤恳于字体设计事业。字体室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文革时的五六年中,在他的领导下,整理创新设计了宋、黑、仿、楷等八种字体,在笔形、字形上均与书写体一致,配写了与各字体相一致的简体字,满足了当时《辞海》《毛泽东选集》出版的需要,和全国印刷业对常用字的需求,还制定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撰写编辑出版了九辑《印刷活字研究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均来自各个工序实践中的心得体会经验总结,其中有掌握控制字形大小规律的第二中心线的设计理论,对字形、结构、大小、重心、笔画粗细等的探讨,以及形旁声旁的灵活套用的工作方法等,至今仍能为字体设计人员应用。这一切成就的获得,都是在他的领异下取得的真是极为可贵。

特别是在他正确的、实际的思想教育熏陶下,造就了一批愿为印刷活字工作干一辈子的专业人员。在此,不得不说朱文尧所长对字体设计的领导有方,才有活字设计工作良好的开端。

④ 何远裕先生原是老所长朱文尧的秘书,由于老所长对印刷活字设计工作十分关心,兼管字体室,因此他对字体室的关心了解也较多。八十年代他提升副所长,兼管字体室的工作。为此他对字体室六十年代的黄金时期、八十年代的鼎盛时期都耳闻目睹过,了如指掌。他对字体设计虽没有实践的感性知识。但对印刷活字的理论知识却了解的较为全面,超越了具体工作的字体设计人员。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由他承担的将印刷字体设计工作的成就,撰写申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之际,他废寝忘食地几易其稿,直到 2009 年上海广播影视管理局审核批准。期时他巳是耄耄之年,体弱有恙,从不顾及,一心为印刷活字技艺的弘扬传承,呕心沥血,实为可嘉。

⑤ 所长周建宝先生于 2007 年了解到文化艺术界等各行各业为了能很好地继承发展,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他敏感地想到了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所的字体室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整理创新了宋、黑、仿、楷等字体。用于《毛泽东选集》《辞海》《汉语大辞典》等及千万种政、经、科、教、图书期刊杂志、少儿课本、政府文件等,使我国出版物和印刷品面貌焕然一新;八十年代与英国蒙纳激光照排公司合作设计的宋、黑、仿、楷、标宋五种字体,能以补偿贸易形式换回了国际先进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还将这五种字稿复印,供国家 748 工程「汉字信息处理」重大项目,为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做出贡献,多次获得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和上海科技成果奖。同时目睹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体制、经费等原因,字体设计行业日渐萎缩,为了抢救传承这一辉煌的民族文化遗产,就与熟悉了解字体设计情况的何远裕先生商议,提出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并召开了多层次有关项目的专家论证会议,终于在 2009 年 6 月由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审核批准。在抢救历史文献资料档案上他非常关心,将原稿整理归档共 69 款并统一编号;在字体传承上重新编印《汉字字库样本》、《汉字印刷字体原创字形样本》、《印刷活字研究参考资料》(9+1)三本相关字体理论的论文集;建成《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陈列室,并对社会正式开放。

2013 年 3 月 6 日

1)
「大字本」是七十年代一项较大的印刷工程,即专门用大字号排印图书,主要供晚年视力不佳的毛泽东及其他领导人阅读。——编者注
徐学成档案/2.文章/京沪鄂印刷活字设计概况.txt · 最后更改: 2019/12/01 19:59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