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活字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印刷活字设计的「稳、整、匀」

注:本文整理自徐学成《试论印刷活字设计的「稳、整、匀」》(2010)、《以「稳、整、匀」三字剖析当今报刊标题诸问题》(2014)两篇文章,有所精简。

印刷活字的「稳、整、匀」三字并非笔者首创,源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朱文尧所长在 1963 年《印刷活字研究参考资料》一文中谈到的几句话:「一副新字体不仅要专家说好,更要广大群众喜爱,这就必须『稳、整、匀』,便于阅读,有时代风格和特色,使人百看不厌。」朱文尧先生提出「稳、整、匀」三字原则要求,含意深刻,是印刷活字设计的灵魂;使我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处处想着有关易读因素的积累,从而在「参考资料」里写了探究印刷活字设计「五个一致」的易读因素和印刷活字字面大小与阅读效果的两篇文章。同时认识到「稳、整、匀」三字,实质上是印刷活字阅读效果形像代名词。以下谈我对「稳、整、匀」三字含意的理解。

「稳」指的是一个字结构的总体形态,包含着字形的大小相宜,字形的端正平衡,字形重心的稳定,是一副字质量优劣的根本。

「整」从字面上的理解是指编排后横排整齐平行,竖排垂直不歪斜。但如何能使设计的字体能横排整齐平行,竖排垂直,是难以捉摸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终于醒悟认识到在设计活字时要掌握好每个汉字的重心。只要掌握了汉字重心规律,设计的字体不管是任何形式的编排都能取得整齐美观的效果。为此我体会到「整」的核心一一是重心。

「匀」通常是指排印后版面灰色度的「匀」。要使版面灰色度「匀」最为主要的是,将笔画多寡的字要科学合理的进行笔画粗细的分档。

这个专题,我原先不敢触及。之所以鼓起勇气试写,主要是为印刷活字设计工作持续传承着想。此文是我从事印刷活字设计工作以来,研究探索时间最长、费神最多的专题,企望与从事字体设计工作的同仁们分享。由于笔者文字水平较低,表达肤浅,望有识之士和同行指正。

「稳」的基础——结构

何谓结构

点、横、竖、撇、捺、挑、钩、折,是构成汉字的八个基本笔画,是组成汉字形体的最小元素。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数量的笔画,按照一定的规则有目的地连贯交接,搭配起来组成文字,统称为结构。

汉字结构的组织形式与要领

由八个基本笔画组成单字和各种偏旁、部首,再由偏旁部首组合成上千上万的汉字,这是汉字结构的特征。汉字结构的组织形式,概括起来,有下列几种类型。

1. 独体结构:是指由基本笔画组成的文字,笔画较少,除单独使用外,还作为合体字部首偏旁之类的使用。设计时要注意均匀足格,笔画安排合理,疏密得当,使字形端正、稳定美观。

2. 左右结构:左右结构是指由部首与声旁左右两个部件组成的字。设计时要注意部首与声旁之间的搭配比例协调和谐,不要过紧或过松;同时要处理好左右两部分的高低关系,不要出现左高右低或左低右高,要保持字形端正平稳;笔画之间要相互照顾,不能各唱各的调,要互让互争,补空穿插,使其结构紧凑美观。

3. 左中右结构:左中右结构是指汉字中由左、中、右三个部件构成的字。设计方法与左右结合字大致相同,只是多了中间一部分。这种结构的字形,三个部件所占的位置,绝不都是三等分、各占三分之一,而是要随着各部件的笔画多少不同,阔狭有所变化。设计时要力求紧凑,以防过分宽阔,又因这类字笔画较多,要注意笔画之间的主次关系和粗细变化,以防呆板见黑。

4. 上下结构:上下结构是指由上、下两个部件组成的字。设计时要根据上、下两部件笔画的多少,恰当地安置,勿过紧过松;上下两部件的中心点要对正垂直,不歪斜。

5. 上中下结构:上中下结构是指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字,设计方法,与上下结合字相仿,也只是多了中间一部分。设计时要合理安排三个部件的位置比例、三个部件的中心点要对正垂直,笔画间隙要力求匀称,结构部件的长短阔狭,应视其笔画的多少和固有的特点来处理,以防过分狭长。

6. 包围结构:包围结构是指汉字的形体是由四面或三面、二面相围的字,这类汉字的形体有以下几种。

(1)四面包围结构:这类汉字由四面横竖笔画相围而成,被包围的部件在中间。在设计时,一要注意被包围部分的笔画要稍细,空隙要匀称;二要注意被包围部分的重心点居中略偏上;三要注意这类字形见大,要四周缩小,但四周的外框大小不宜完全一致,要因字而宜,要适应汉字的传统结构,视被包围部分的笔画多少而定。其原则是,被包围部分笔画多外框宜大些,笔画少外框宜小些。

(2)左上右三面包围结构:这类汉字是由左、上、右三面包围中间部件,被包围的部件,要稍向上靠些,不要有下落之感。

(3)左下右包围结构:这类汉字是由左、下、右三面包围中间部仵被包围的部件,要靠紧下边些,不要有悬在上面之感,以求落实稳妥,外框竖画高低要因字而宜。

(4)上左下三面包围结构:这类汉字是由上、左、下三面包围中间部件。被包围的部件要居于字框中间,往左稍靠紧些,外框大小不宜一致,要视被包部分笔画多少而定,字框底部横画要略比上横画稍长些,以求平稳。

(5)上右包左下结构:这类汉字是由上右包左下。被包围部件要安置在偏右上的位置,但要注意左下角不宜空隙太多,要保持整个字的平衡。

(6)左上包右下结构:这类汉字是由左上包右下,被包围的部件要安置在偏左上的位置,左右空隙要匀称。

(7)左下包右上结构:这类汉字是由左下包右上,被包围的部件要安置在空隙偏左的地位,以求包得稳。

7. 三角结构:三角结构是指由三个部件构成的汉字,这类字大都是同一类型的单字,分布在上面一个、下面两个,构成三角形态。设计时上面的一个单字要居中,宽阔些,下面两个单字要根据左紧右松,左小右大的原理,不偏不倚地安置左右两旁。

8. 多体结构:多体结构是指一个汉字中有很多个部件组合的字,它没有一定的排列规律。如「器」字有五个部件组成,从整体看是四角结构,分开看是上、中、下结构;「懋」字有四个部件组成,整体看是上下结构,分开看上部又是左、中、右三结合结构,下部是独体结构;「馨」字有六个部件组合而成,整体看是上、下结构,分开看上部是上、下、左、右组合形式,下部是上、下组合形式;「酸」字有五个部件组成,整体看是左、右结构,分开看,左面是上、下合一体,右面是上、中、下合一体。「彝」字有四个部件组成,整体看是上、中、下三结合字,分开看上部和下部是独体结构,中部是左右结构。设计这类汉字时,要合理安排各部件之间的比例、大小、左中右部件之间的平衡协调,上中下部件之间的中心点、垂直、笔画之间的穿插有序,才能使整个字的稳定美观。

印刷汉字结构的基本规律

我国汉字历史悠久,书写的好坏,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历代书法家,对汉字结构的研究,孜孜不倦,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结构规律,供后人学习,得益匪浅,对我们印刷字体设计也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由于印刷字体是一种实用的工具字,和汉字的书法艺术的要求有所不同,印刷字体讲究规范,有其特定的要求。如:字形大小的一致;笔画形态的一致;字身重心的一致;偏旁、部首、风格等的一致等,为此印刷字体的结构也有其特定的规律,现分述于下。

1. 间架结构 方正平稳

印刷汉字的间架结构,方正平稳,是体现印刷活字「稳、整、匀」的基础。间架结构是指每个字的轮廓形态,要方正平稳不歪斜,它包括偏旁部首的合理搭配、部件之间的有机组合和主要笔画的衔接。

汉字是由各种不同形态、不同大小、不同长短、阔狭的笔画组成偏旁部首和各类部件组合起来的。要设计好每一个印刷活字,首先要掌握好间架结构,处理好笔画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形象化的比喻,设计印刷汉字犹如造房子,架子一定要搭得正,一根柱、一条梁,或是门窗的安置都要有正确的合理的地位,这样的房子才坚固稳定美观。我们设计活字,也是如此,首先要将每个字的主要笔画(结构)安置于字格中的主要地位,并要注意笔画之间的左顾右盼,上下呼应,组合协调,使字形方正、平稳、美观。但有些汉字的结构千余年来,已约定俗成,如斜形的「夕」,长形的「目」,扁形的「皿」等,不能设计成方方正正,否则有悖汉字的传统结构。

2. 均匀足格 大小相宜

印刷活字设计,是在专用的固定大小的方格子内进行的。字格稿纸,纵横各分 24 小格,是每个汉字笔画的伸展范围,以求设计的每一个字,拼排在一起大小一致。可是我们在同一大小的方格中设计字稿,并不能达到字形大小一致,而且大小很悬殊。因为汉字虽说是方块字,但每个汉字的形态,并不都是方方正正,而是多种多样的,笔画有繁简,空隙有多少,字面有实有虚,如方形的「国」字,四周饱满,在方格中是实的;倒三角形的「下」字,上部饱满,下部左、右二角是空虚、重心偏高,六角形的「永」字,笔画在字格内分布均匀,菱形的「今」字,四角空虚,假如这四个字都作满格设计,其结果是「国」字最大,「下」字次之,「今」字最小,「永」字适中,小于国字,略大于今字;由此可见,字稿格子的作用只能限制每个汉字的伸展范围,并不是每个字都可作满格设计。

上图:均匀足格,大小相宜。下图:足格设计,大小不一。

所谓均匀足格,就是在设计时,不是把每个字的笔画机械地顶天立地、左右撑足,而要看字的形态、笔画的多少、空白大小和字形见大见小的原理,在字格中缩小或伸展,灵活掌握。如对字形最易见大的方形字「团、圆、国」等字,控制在 20 小格左右,四周约各空 2 小格;将字形最易见小的菱形字,如「今、命、令」等字,笔画四周撑足 24 小格;有些字因笔画少,内白多而易见大的字,和汉字传统书写习惯结构要小的字,则不足 20 小格,如「日、口」等字;绝大部分的汉字笔画则控制在 22×22 小格左右,四周各空一小格,如「维、然、般、德、道、稳」等字。「国」字之所以见大,要收,因为它是上下横画和左、右竖画都靠近边格的满格字;「今」字之所以见小要伸展,因为它只有撇锋捺梢和起笔收笔靠近边格,四角空虚。这也完全符合了历代书法家对汉字结构「满收虚放」的论述,也为我们印刷字体设计人员找到了一条掌握字形大小的简单规律,就是:决定字形大小的是横竖笔画靠近边格线的程度,笔画越长越靠边格线越远;少量的撇锋捺梢和上下起笔收笔的四角空虚字,靠边线必然越近,笔画要向四面尽量伸展。

以上只是处理字形大小的一般原理,但不是绝对,真正处理得好还需根据字形灵活掌握。如以「阴、阳」二字为例,不仅是左、右竖画的二面满格字设计时要左、右各收进 2 小格左右,下面要足格,上面的笔画虽不是横画的满格字,但在视觉上犹似平行的横画满格字,不仅不宜足格,而且也须上空 2 小格左右。

3. 上紧下松 适应视觉

上紧下松是印刷字体结构处理的基本规律,符合汉字传统书写习惯,也适应人们的视觉心理习惯需要。如我们设计一个「十」字,把横画安置在绝对中间,给人们的感觉横画有些下沉,而且字形呆板不美,把横画移上一些,就感觉舒服了。再如写一个「日」字,把横画安置在空间的中心处,上下两个空隙一样,但在视觉上会有上大下小之感。汉字的书写习惯,也是这样,如一横一竖的「十」字,中间的竖画总是上伸短、下延长;「日」字中间横画略偏上,左、右二竖上面与横画平齐,下面竖画在横画下面,露出两只脚,明显地上紧下松,而有精神美观了。

左图:字形呆板。右图:视觉舒服。

上紧下松是符合美学的原理,如一个人上身短些,下身长些,看起来舒服、潇洒。印刷字体设计也是如此,上面紧凑些,给人以严谨感,下面松些,给人以舒畅感,整个字显得美观、大方稳重。但不是说所有的字都要上紧下松,更不是上半部分越紧越好,这是相对而言。正确的处理,应该是在空隙均匀的前提下,处理得上紧下松些。

上图美观,下图呆板。

4. 空隙均匀 分布合理

空隙均匀是印刷字体结构处理的一般规律。空隙是指每个笔画以外的空白区域;空隙均匀,就是把这些大大小小的空白地方加以调整平衡,这是印刷字体排印后笔画清晰、版面灰色度匀称的基本保证。它与传统书法上讲的「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是相背的,而这正是印刷字体的特点之一。但空隙均匀只是一个原则,不能绝对,不能机械呆板,要灵活处理,要适应视觉。另外,有些汉字的部首偏旁笔画多少很悬殊,更不能强求空隙均匀。其笔画的分布,也需考虑汉字的传统结构,合理安排,更不能失形,难以辨认。

上图:空隙均匀,合理灵活。下图:机械均匀,字形呆板。

5. 上下对准 左右平衡

上下对准是指上、下结构的组合字,如「需要」二字,「需」字由上部的「雨」和下部的「而」组合而成,「要」字由上部的「西」和下部的「女」组合而成。在设计时,两个部件的比例要协调和谐,还要注意两个部件上下要对准,不使字形歪斜。是否端正,有两个办法查看:一看其上部的单字和下部单字的重心点,是否贯穿在一条垂直的中心线上;二看其上部和下部的左右空隙,在字格中是否基本匀称。

左图:歪斜不正,空隙不匀。右图:空隙均匀,字形端正。

左右平衡,是指部首与偏旁的左右组合字,是其组合的一般原理。如「新鲜」二字,「新」是由左面的「亲」和右面的「斤」组合而成,「鲜」是由左面的「鱼」和右面的「羊」组合而成。在设计时除了注意二者之间的比例协调外,还要注意部首偏旁之间的搭配不要有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之感。

左图:歪斜不正。右图:左右端正

6. 偏旁组合 比例协调

偏旁组合、比例协调,是指汉字中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和各种错综复杂的多体结构的组合字,部首偏旁和各个部件之间的搭配比例一定要协调和谐,这是印刷字体结构处理美观的基础。

部首偏旁的搭配,比例一定要恰当协调,看上去才能舒服,如左右结合的「解放」二字,图 2 比例不当而难看,图 1 比例协调而看起来舒服顺眼;再如上下结合的「意志」二字,虽属同一部首的上下结合字,只是搭配的偏旁笔画有多少,意字的「心」和志字的「心」就不能一样,应有区别。

错综复杂的多体结构字,更须要合理安排各部件之间的比例协调,因为这些字笔画较多,左右上下部件复杂,很不相称,如「赢」字从整体看,是上、中、下三结合字,下部分又是左、中、右三结合字;「馨」字,是由上部的左右结合和下部的上下组合字。有四五个部件结合的字,设计时各部件之间的比例要协调,合理安排左右重心点的平衡,上下重心点的垂直笔画之间要注意补空穿插,空隙的均匀才能使整个字的结构优美。

上图:偏旁组合,比例协调。 下图:结构欠佳,比例不协调。

7. 左紧右松 上小下大

左紧右松,也称左小右大,是指在处理左右结构(即形声结合)的字、或同一形态组成的字时,左面的部分要稍紧些,右面松些,左面的小些,右面的大些,这是印刷字体设计应掌握的一般规律。这样处理是符合视觉与美观的需要,也符合汉字的书写习惯。现将左、右结合的同形字举例如下:

第一行是按左紧右松的原理设计的,第二行是同一大小设计,虽然也能同样辨认,但没有第一行那样舒适美观。

上小下大,也称上紧下松,是指在处理上下结合字、或同一形态结合的字时,上面要小些紧些,下面部位要大些松些,否则设计出来的字形就呆板、没生气、不稳妥。举实例如下:

第一行是按上小下大、上紧下松的原理设计的,第二行是同一大小设计。给人们的感觉,第一行的字例比较优美稳定。

8. 宾让主争 补空穿插

宾让主争、补空穿插,是防止和弥补左右组合字和上下组合字结构松散、两脱、空隙不匀等弊病的法宝。

左右组合字和上下组合字中,必然有两个以上的偏旁和部件。一个是属部首,谓之宾,另一个为声旁,谓之主。宾让主争,补空穿插,就是在设计组合字时,因左右笔画发生矛盾,或为了结构不松散,住往是左面形旁让右面声旁的。其实笔画该让的就收,该争的就伸。偏旁之间不能分疆把守,互不搭界,要注意补白。左面空的地方,右面的笔画尽可能穿插过去;反之,右面空的地方,左面的笔画也尽可能穿插到右面去。如左右结合的「残」「瑰」二字,如不把「残」字右旁下部的撇,有意识地加长,撇稍向左下伸展,弥补左部空隙,整个「残」字就显得结构松散,空隙不匀;「瑰」字如不把斜「𤣩」旁的挑有意识地顺势加长些,弥补右部的空隙,其结构也就不紧凑,空隙不匀了。上下结合字也须应用上述方法。例如「愚」字,若不把「心」的中间一点,有意识地抬高一些,就会感到上下脱节,变成「禺心」两个字,「秃」字,如不把下面的「几」字横画稍抬高些,整个「秃」字就显得结构松散、上下二脱。

上图:空隙匀称,结构稳妥;下图:空隙不匀,结构松散。

9. 传统结构 适当借鉴

有些汉字结构个性很强,而印刷字体讲究共性。设计时,既要以共性为主,也须适当借鉴历代书法家关于汉字结构的下述原理,增强民族特色。如:

(1)形态毋变。即有些字的固有形态要保持,不能强求方正饱满,把本身扁形的字拉得过长,如「皿」「四」;也不能把本身长形的字压得过扁,如「目」「身」;本身字形小的字,不能硬把它放大,很多如「口」「日」。

还有横竖笔画的处理,不要认为横平竖直是宋体字的一般特征,就把本身应该斜的横画给予扶平,如「也」「戈」等字,把本身应该是斜直画的给予扶正,如「勿」「母」等字。横画、直画、要倾斜的字,是重心平稳和空隙均匀布白的需要。

左:正确。右:不正确。

(2)相向相背。所谓相向,即两个偏旁的趋向都是向中间面对面,如「好」「妙」等字,设计这类字时,要左顾右盼,结合自然,防止过紧。所谓相背,即左右两个偏旁的趋向是背对背的,如「犯」「北」等字。设计时要防二脱,要做到脉络贯通融为一体。

左:正确。右:不正确。

(3)天覆地载。所谓天覆,就是字头盖尽下面的笔画,看起来就魁梧雄伟,如「宙」「宫」等字。所谓地载,宜上轻而下重,就是底部的笔画要托住上面的笔画,下部的笔画写得长些、宽阔一些,看起来端庄稳重,如「直」「黑」等字。

左:正确。右:不正确。

(4)盖下覆冒。所谓盖下覆冒,是指上部撇捺或中间撇捺的字,撇捺要对称、均匀、伸展,要能盖住下面,如「俞」「合」「春」「吞」等字,特别是撇捺,要尽可能伸展,否则盖不了下面,字形就呆板难看。

左:正确。右:不正确。

(5)避重捺,以点代捺。一个汉字中有数个捺,如「炎」「黍」,上下两部分假如都用捺,看起来呆板,不自然,也不符汉字结构上小下大的规律。但有些字为了结构的方正饱满,二捺之间间距较远或形态有异,可不避重捺,如「众、途、逢、逾」等字。

左:正确。右:不正确。

(6)上下横画,上短下长。有些汉字,上面起笔是横画,下面收笔也是横画,这类字就须上短下长,以求稳定。

左:正确。右:不正确。

「整」的核心一一重心

印刷字体的重心,在字体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就其单字而言,是其结构端正平稳与否的主要因素;整体字的重心一致,是排版印刷后,横排整齐平行,直排垂直,字距行间间隙匀称,使人们在阅读时感到舒适、流畅,视线在一条水平线上移动,没有障碍,是阅读效果良好的主要因素。

汉字和西文字不同,西文字的整齐与否,是看肩脾线(阅读线)与基线的平齐。汉字的整齐与否不能注重看字头字脚的平齐,这是汉字的结构形态所决定的。如「一」字,它根本没有字头字脚;再如「由、甲、土、千」等字,字头字脚平齐了,排在一起,阅读起来在视觉上不是要有一低一高 跳跃了吗?

因此汉字的排列整齐与否,着重点还是要看整体字的重心点,是否贯串在字中心的同一个水平线上。这个重心点,一般安置于实际中心点略偏上的地位,这已成为字体设计人员的共识。这一方面是适应人们视觉上的要求,同时也是汉字传统结构上紧下松所决定。如「中」「申」二字,其字形结构是左右、上下对称的独体字,但在书写时,中间的竖画总是上短下长的,其字的重心点,就略高于实际中心点,字形也显得美观有精神。

每个汉字,都有一个重心点,这重心点就是一个字的支撑中心点。正确掌握重心,会使字形稳定整齐美观,反之就会失去字形稳定的美感。如我们在日常的报刊上,看到某些标题字,就其单字而言,而是端正平稳的,但在直排标题中,在视觉上,不垂直有上下扭曲之感,横排标题中,在视觉上,左右不平齐,忽高忽低,有波浪起伏之感,这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每个单字的重心点安置在字格的中心点上。

汉字中绝大多数的字,是方方正正,笔画分布对称均匀的,写在字格中间,重心点是能保持一致的,在 6,197 常用字中,约占 85% 左右。还有约 15% 左右的字,同样设计在字格中间,其重心点是不同程度地偏左、偏右、偏高、偏低的,这就需要字体设计人员将那些偏离中心的字,纳入字格中间。这完全可以达到,因为我们设计的字稿不全是写满字格的,四周约留有 1½ 左右的空格,这个空间,就给字体设计人员调整那些重心偏高、偏低、偏左、偏右和各种偏离中心点的字,使每个字的重心点纳入整副字统一的重心点上,确保整副字的整齐美观和良好的阅读效果。字形歪斜不正、偏离重心和中心点的汉字,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笔画形态与重心的关系;二是字形与重心的关系;三是笔画密集、稀疏与重心的关系。下面将这几方面的字如何掌握处理等问题分述于下:

1. 笔画与重心的关系

笔画是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每个笔画都有一个重心,不同程度地起着每个汉字重心的辅助作用,有些汉字(特别是粗壮的宋体字)只要一个笔画没处理好就有可能歪斜不正,如报纸上常见的有「香、重、手、舌、系」等字均有上部右倾之感,其原因是上面第一笔的撇,起笔粗而重,撇梢细而轻,其笔画虽在字格中心线的等距位置,由于撇的起笔重于撇梢的收笔,量感不同,即影响整个字稳定感。补救的办法是将第一笔的撇左移一些即可。

2. 字形与重心的关系

字形是指字的外围轮廓形态。重心点是随着各种形态而转移的,如「甲、干、下、平」等字形,重心点是偏高的;「由、土、上、主」等字形,重心点是偏低的;「队、阶、阿、限」等字形,重心点是偏左的;「刊、列、制、佣」等字形,重心点是偏右的。这些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一面空隙很多,是虚的;另一面则很饱满,是实的;横、竖笔画都靠近边格线,每个字的重心是随着字的形态和虚实情况而移动的。设计这些字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将字形重心偏高的「甲、干」等字,将笔画写得上面空余些,下面足格,使其重心下移,接近中心点;把字形偏低的「由、土」等字,将笔画写得上面足格,下面空余些,使其重心上移,接近中心点;字形偏左的「队、限」等字,将竖画右移些,右面笔画伸展些,使重心右移,接近中心点;字形重心偏右的「列、制」等字,将竖笔画左移些,左面笔画伸展些,使重心接近中心点。如不这样处理,排印后,横排在视觉上必然忽高忽低,不整齐平行,直排则不垂直,左右摇晃,严重影响视觉阅读效果,

图左按重心规律设计,效果比图右好,横排整齐平行,直排垂直。图右不按重心规律设计,横排不平齐,直排不垂直。

从以上图例可基本看出,重心点不在字面的中心点上,也有一个规律可掌握。

  • 凡是左面是竖笔画,其重心点必然偏左,设计时左面要空 2 小格左右,右面要足格。如「肝、陈」等字。
  • 凡是右面是竖笔画,其重心点必然偏右, 设计时右面要空 2 小格左右,左面要足格,如「刊、利」等字。
  • 凡是长横在上面的字,其重心点必然偏高,设计时上面要空 2 小格左右,下面可足格,如「下、覃」等字。
  • 凡是长横画在下面的字,其重心点必然偏低,设计时下面要空 2小格左右,上面可足格,如「上、土」等字。
  • 凡是宝塔形的字,重心必然偏低,设计时要下面空 2 小格左右和上面可足格,如「全、金、企」等字。
  • 凡是上、下横画,上下则须空 2 小格左右,如「王、正」等字。
  • 凡是左、右竖画,左右则须各空 2 小格左右,如「则、刚」等字。

3. 笔画稀疏、密集与重心的关系

有部分汉字的结体中,笔画分布,很不协调,有左密右疏的,有左疏右密的,也有上密下疏和上疏下密的。而汉字的重心点,总是向笔画密集的一方移的,设计这类字时必须在结构上作适当的调整,缩小笔画稀一方的空白范围,笔画适当加粗些,同时将笔画密集的一方向稀疏一方移,笔画适当减细,使整个字重心居中。同时要注意不能失去汉字的固有形态。

上图:重心不居中、失形的字例。下图:重心较居中。

4. 结构与重心的关系

结构是组成汉字的基本形式,重心是结构平稳的基础,结构的好坏与重心的掌握是密切相关的。凡是结构端正,大小适宜,在字格中位置正确,重心必正。在前面汉字结构的组织形式一文中,已涉及了一些重心的问题,下面再简要分述各种结构类型的重心的掌握和处理。

(1)独体字的重心:很容易掌握,只要将各种组成文字的笔画合理安排在相适应的位置上,四周空隙匀称,重心即居中。

(2)左右结构的重心(包括左、中、右三结合字)也容易掌握其原则是:部首与偏旁的重心点取得平衡;左右空隙相等,重心即居中。

(3)上下结构的重心(包括上、中、下三结合字)也容易掌握,其原则是上、中、下的重心点要对准,垂直。

(4)包围结构的重心,也不难掌握,只要对那些不同形式的包围部分与被包围的部分,在均匀足格的前提下,处理好各部件的大小比例,和笔画间隙的协调即可。这类字,只要结构处理恰当,重心自能居中。

(5)多体结构的重心较为复杂,指的是一个汉字中有四五个部件以上组成的字。每个部件都有一个重心点,设计时要把好多个部件的重心点有机地融合成一个中心点上。

如「攀」字,是属上、中、下三结合字,有六个部件组成:上部共有四个部件,合成一个中心点;中部「大」字一个重心点;下部「手」字一个重心点。设计时要把上、中、下三部的重心点对正。

「蠹」字,也是上、中、下结合字,有五个部件组成:上部、中部有三个部件,合成一个重心;下部左、右两个重心,合成一个重心点,于居中,对准上、中部的重心点。

「攥」字,是左右结合字,有六个部件组成:左面一个形旁,一个重心点;右面共四个部件组成,设计时要把四个部件的重心点上下贯串对准,形成右面一个重心点,并与左面的重心点取得平衡。

「爝」字,是左右结合字,有五个部件组成:左面一个形旁,一个重心点;右面由四个部件组成,上部和中部各有一个重心点,下面左右两个部件,合成一个重心点,并与上部、中部的重心点对准;上、中、下三个部件合成的重心点,要与左面形旁的重心点,取得平衡。

「履」字,是上左包右下结构,有五个部件组成:「尸」字一个重心点,处于上端;被包围部件有四个,属左右结构,左面一个重心点,右面上、中、下三个部件贯串合成一个重心点,与左面的重心点取得平衡,合成的重心点与上端「尸」的重心综合平衡。

「嚣」字,外形看是四角结构,也可说是上、中、下三结合结构。分开看,上部是左右结构,中间是独体结构,下部又是左右结构,共有五个部件。设计时要将上部左右两个「口」字并列合成一个重心点,中间的「页」不偏不倚地安置于中间,下部左右两个「口」并列合成一个重心点,此字在设计时,既要按左右结构重心处理的规律,又要按上、中、下结构重心处理的规律,把上、下两个重心和中间的重心点贯串在中间的一个垂直线上。

以上多体结构的字,重心处理,看似复杂,其实只要掌握两个要领,就不难处理了。第一,把每个部件当作是一个单字,有一个重心,合理安排在恰当的位置上。第二,依据组合字结构重心规律来处理,其原则是左右平行,上下垂直,以「赢」字为例,它具有「亡、口、月、贝、凡」五个部件组成,其结构是上、中、下三结合字,下部又是左、中、右三结合,在设计时要将上部的「亡」的重心点安置在字格的中心线上图 1,中部的「口」字重心点安置在字格的中心线上图 2,下部的「月、贝、凡」三个部件的重心点,按照左、中、右三结合的设计原理,安置于同一个水平线上,并合成一个重心点于字格的中心线上图 3,最终将图 1、图 2、图 3 的重心点聚焦成一个重心点于字格中间略偏上的地位,成为完整的「赢」字。

5. 重心难处理的字

有少量的笔画少的简化字,重心很难纳入中心位置,如「厂、广、飞、气」等字形,笔画分布很不平衡,设计时就不能按部就班了。「厂、广」两个字是同一类型,左上方的笔画饱满,右下方空虚,很难取得字形稳定,在设计时要将上方的笔画下移,左面的笔画右移,使其重心点尽可能接近中心位置。「飞气」二字,右上方饱满,左下角空虚,重心偏上、偏右,设计时将右上方的笔画下移、左移,使其重心点尽可能中间些,但不要矫枉过正,以防失形。

另有部分汉字的结构,是以斜笔画为主体的,如「力、勿、毋、为」等字,字形结构难以端正平衡,整个字的重心有向右倾倒之感。对这些字的处理,尽可能地把撇的起笔不要太斜,把右面的斜竖勾垂直一些,减少向右倾倒之势,又可弥补右下角的空隙,使其字形趋向方正,重心平稳。

上图:重心较为居中,字形平稳。下图:重心不在字格中心,字形右倾不稳定。

6. 判断笔画与字形重心的简易方法

判断笔画重心,似乎很玄虚,很难掌握,其实只要把笔画当作 有量感的物体,就容易掌握了。如「」是起笔粗(重)、收笔细(轻),「丶」是起笔细、收笔粗壮(重),其重心点,就不是起笔和收笔的等距位置。

左图:右倾歪斜,重心不居中。右图:重心居中。

判断字形重心,我们可以把每个汉字当作不同形态的平面图,判断平面图形的重心,就比判断字的重心较为直观,要容易些。方法是把外围笔画边际点连接成线。

每个印刷汉字,都是在均匀足格的前提下设计的,字格中有等同的四个小方块,可看其字格中小方块的笔画分布情况,是否基本匀称,也可看其笔画以外的空隙是否基本相等。图 1 笔画与空隙在小方格中布较为均匀,重心居中;图 2 笔画与空隙在小方格中分布不匀,重心不居中。

上图:笔画与空隙在字格中匀称。下图:笔画与空隙在字格中不匀。

「匀」的关键一一笔画粗细

印刷字体设计的「匀」有多种体现,如字面大小的匀称,字距行距的匀称,这些都属「匀」的范畴,不能忽视,我已把它纳入结构和重心范围叙述。印刷界通常称谓的「匀」最为主要是指版面灰色度的「匀」,求得版面灰色度的「匀」主要是笔画要分粗细,比较复杂,为此专题叙述于下。

我国汉字笔画数量悬殊,少的一两笔,多的数十笔。笔画多少不一的字编排在一起,要使版面灰色度均匀协调,唯一的办法只有笔画要分粗细,少笔画要粗,多笔画要细。这个道理是尽人皆知的。但不是单纯地将少笔画字加粗、多笔画字减细那么简单,还要应用某些工艺措施,否则必然会形成一副字体之中有多种粗细,笔画多寡的字排在一起很不协调,没有整体感之美。

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到这样一些规律和感性认识。以黑体字为例,笔画的间距越近越见黑;横、直、撇、捺交叉处见黑,交叉越多越见黑;笔画之间要留有一定的间距,否则会使笔画模糊,交代不清,难以辨认,更无版面灰色度匀称可言;一副字体中哪怕笔画多少悬殊也要保持整副字的粗细协调,不能有几种字体的粗细感觉。

为此我们在字体设计中采取了下列措施和掌握下列法则:我们在字体设计过程中对横竖笔画的粗细进行了缜密的分档,以「黑二」字体为例,横竖笔画各分 13 个档次。横画最粗达 5.5 毫米,最细为 2.3 毫米,竖画最粗为 5.7 毫米,最细为 2.9 毫米。为什么黑体字既是等粗的,横竖笔画要分两种粗细?这是为了适应视觉,同样粗细的笔画,横画比竖画见粗。下附笔画粗细分档以后设计的同一部首与偏旁笔画多寡的字例。

掌握每个字笔画粗细的方法是:

1. 主笔画粗,副笔画细

在一个字中,起支撑作用的及上下横画、左右竖画、外包围笔画,称主笔画;不起支撑作用的和内包部分的笔画,称副笔画。

主笔画好比是房屋的栋梁支柱,上下左右外框笔画好比是房屋的轮廓,副笔画好比是室内门窗。起栋梁支柱或外围轮廓的,一定要比室内门窗粗些,房屋才能坚固稳定。主笔画粗、副笔画细,不仅是单字笔画处理的基本原则,应用在笔画繁多的字面上,将副笔画减细也能起到与一般字粗细的协调作用,同时也能使多笔画字留有笔画间距,使字笔迹清晰。

2. 稀粗密细

有些结合字中,笔画的分布很不协调,有左稀右密的「攫」,左密右稀的「酐」,上密下稀的「樊」等。设计这些字时,笔画稀的部分笔画稍粗些,密的部分笔画要减细,但要注意不要过分,要粗细相宜,不宜有一字之中,有明显的两种字体的粗细感觉。

3. 横、竖、撇、捺交叉处要减细

汉字结构错综复杂,有些字的结构横竖撇捺交叉在一起是常有的,在视觉上见黑。因此凡是横竖撇捺交叉处要减细处理。这个处理方法,不仅是笔画较多的汉字,即使是笔画很少的西文黑体字,如 A、M、N、V、W 等字在斜竖交接的尖角之处,也因见黑而减细处理。

印刷活字为了排印后的版面灰色度的基本匀称,要缜密地进行粗细分档,而粗细分档的多少,是随着各种字体风格而异。一般地讲:

宋体正文字:在铅字热排时期,横细直粗比较明显,当前应用激光照排因工艺不同,横竖笔画粗细接近了,为此笔画的粗细分档也少了,横竖笔画分 1–3 档即可。

标题宋:横画分粗中细 3 档即可。竖笔画粗细分档宜多些,有利于笔画多寡悬殊的字排在一起能粗细协调。同时我感到,横竖笔画粗细过多,虽说也是一种字体风格,但总感觉到字形不易平稳,排在一起的效果也不好,如下列标题字,能说美观吗?

仿宋体:形态俊秀,各种笔画粗细相宜,因此笔画粗细分档较少,主要是以笔画的多少分档为主。笔画多的减细些,笔画少适当加粗些。

楷体:各种笔画的粗细和仿宋体相似,主要是对多笔画字和少笔画字的协调处理,一字之中的主笔粗些,副笔细些,特别是多笔画字。

黑体:笔画粗壮醒目,整齐雄伟,为报刊书籍标题首选。但在设计笔画多寡的字时难以取得笔画的清晰,要使得醒目粗壮的黑体字,其笔画也能清晰分辨,横竖笔画的分档,均比其他字体要多。一般均须 10 档左右。假如横竖笔画粗细分档少了,就难以将笔画多寡的字处理得清晰协调,下附字例:

以上标题没有设计好,结构部件之间安排欠妥是一个方面,笔画粗细分档太少是一个主要因素。以致笔画粗细悬殊,黑白空隙不匀,没有整体字协调之美。

一副字的笔画粗细,要分好多档次,才能使整副字排印后取得版面灰色度匀称,这个道理是明确了,但是如何进行分档和确定的呢?有没有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呢?

我们是这样进行的。在设计每种字体时,首先要写字样,在字样中,要有目的地挑选一些笔画有多有少的和能体现风格的代表性字(约百余字)。一且字样选定,就在字样中测量那些有代表性字的粗细,作为之后整副字粗细的依据。经多种字体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还有一个设想,是以 7–10 画的字为整副字的粗细标准,不同程度地加粗少笔画字,减细多笔画字,因为这些字在 6,197 常用字中占 70% 左右,对设计黑体字尤为适用。

以「稳、整、匀」三字剖析当今报刊标题诸问题

笔着从事印刷活字设计工作以来,每天坚持看报,除了看有关内容外,总是要看各种大小标题有否创新,并以「稳、整、匀」的要求来衡量各种大小标题字(正文字小,难以举例),这个习惯巳习以为常了,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更为关切。当前社会上使用于报刊书籍的印刷字体,以「稳、整、匀」的总体要求来衡量,是有相当距离的。其距离层次的不同,是因设计该字的时代和当时设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的程度而不同,要达到良好的完善的「稳、整、匀」要求,还待印刷字体设计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再探索。

各电脑造字公司开发的字体来源无非是:1)创新;2)在原有字体基础上加以改变更新。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总希望源于原字稿优于原字稿,这个要求不能说是太苛刻吧,但至今并未都能达到。

据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字库」介绍,其设计的字体有:宋体字系列、黑体字系列、圆头体系列、书法体系列百余款,供报社出版界使用,丰富美化报纸字体。但在当时,我注意到报刊上使用的主要标题宋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设计的标题宋。这字体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与实际情况(如众多繁体字要改成简体字急于使用)往往是保留原字的一个部件,加上简化部件,如「艺、药」等字,殊不知二者之间的结合比例严重失调了。还有笔画要与楷体一致,如原有「兮」字上部右边捺的起笔上有横画和三角顿肩非常稳定,为了要与楷体一致,就简单地把横画与三角顿肩去掉,这就使字形既小又不稳定,还存在字形大小悬殊和结构欠佳的问题。下附六十年代设计的标题宋字样。

web-xxc-wenji-018-01-title1.jpg

大概是 2011 年之间,「×××× 字库」设计部门的负责人来沪开会,因为是老朋友,休会时我开门见山地对他说:上世纪六十年代设计的标题宋应该更新了。并建议此种字体可保留,重新设计,或在原有字体基础上整旧创新。数年之后,该字体被淘汰了,报纸上出现了两种原作正文的宋体字,被放大作标题使用。看似首创,我却兴奋不起来。我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国家出版局副局长王益先生在第一届全国印刷字体评选开幕词讲过的话,「1936 年出版的全国最大的报纸《申报》从标题到正文只有一种老宋体」(即现在的宋体字),以此说明当时我国报纸用字的单一、贫乏。另一方面我总认为,作为标题要醒目,能吸引诸读者的注意力,而且更要体现时代特征与汉字特色。下附两种正文字作标题的字样。

web-xxc-wenji-018-02-title2.jpg

数年之后,报纸上正式出现了一种新的标题宋,说其新因为是新设计的,体态风貌还属宋体字,以印刷活字「稳、整、匀」三字来衡量有较大距离。请看下列六种字样。

web-xxc-wenji-018-03-title3.jpg

作为标题宋,首先要有排列整齐之美,左邻右舍协调配套。上列六条标题中均不具备。因为均存在着字形大小不一、笔画粗细不一、字形重心不一、结构阔狭不一、字距间隙不一等弊病。

  • 第一条标题中「创」字特大,最注目,字形结构差,左面大与右旁侧刀很不相称,还有「创」字的结构宽松与左邻右舍的「集、片」二字的紧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第二条标题中「配」字最差,左旁「酉」紧狭,笔画粗细与其他字不协调;「城、地」二字重心低。整条标题中字与字之间没有应有的间距,也是少有的。
  • 第三条标题中「汇」字空广特大最注目;「路」一字之中有明显的两种字粗细,结构上左紧右松;「黑」字结构上下紧而中间松,字形也见小。
  • 第四条标题中,字与字之间间距特别不匀。「戛纳」二字下部笔画几乎混合难分;「牵手」二字上部笔画均有向右倾倒之感;「美」字似有小头大身体之感;「丽」字上下直统,无腰身之美;「力」字软弱无力,重心右倾。
  • 第五条标题中,最明显的「制、创」二字特别大,「警、民」二字粗细很不协调。整条字笔画粗细悬殊、大小悬殊。
  • 第六条标题中,「马」字上松下紧;「路、经」字左紧右松;「罚」字上紧下松;「营」字上下松而中间紧。八个字中,结构上有一半以上存在明显的问题,真难以容忍不鸣。

笔者还注意到近年来,上海的报刊上天天使用的醒目突出的黑体标题字是新设计的,按理应该是很高兴,可是我怎么也兴奋不起来。一般讲来,粗壮的黑体字应该在视觉上更能端庄稳重、整齐雄伟。而新设计的黑体标题,极少体现。

web-xxc-wenji-018-04-title4.jpg

从上述六条标题中,存在问题较明显的有:

  • 笔形不符文改委颁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要求。如第一条中的「纪」与第五条中的「经」,简化绞丝旁应该是「纟」三笔,写成了四笔」「」。第二条中的「讯、诈」第三条中的「让」,第四条中的「调」,言字旁「讠」应该是二笔,写成了三笔「」,是否通过语委的鉴定。
  • 笔画交代不清。如第三条中的「彩」,点撇粘连;第五条中的「忧」左边部首的点与右边的横画连接混合;第六条中的「初」应该是「衤」加右边的「刀」,现在看似「礻」加右边的「刃」,有错字嫌疑,难易辨认。
  • 笔画粗细没有规则,随意增粗或减细。如第五条中的「虑」、第二条中的「骗」、第六条中的「豪」,形成一条标题中有几种字的粗细,实属少见。
  • 结构不严谨。如第一条中上紧下松的「药」、上松下紧的「监」、小头大身体的「员」;第四条中上紧下松的「节」、右左结合过紧的「能」等。
  • 整个六条标题中,均存在笔画处理无规律、笔画间隙没调整的问题,以致有些字笔画粘连,交叉处墨黑一团,空隙黑白不匀,颇有密处不通风、疏处可溜马之感。这与印刷活字的要求是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

可能有人会说:因为这些字笔画多少不一,形态复杂,实难将每个字的笔画处理匀称,笔画交代消楚,整齐协调和谐。那请看下列十个黑体字。

web-xxc-wenji-018-05-heiti.jpg

上列十个字笔画也可算多寡悬殊,但整体看来,也较整齐匀称,没有上述字体的弊病吧!还须说明一下,这字体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研究室的字体设计人员,用双手一笔一划地徒手设计的,与现代应用电脑设计可随心所欲修改方便,无法比拟。

上述列举的标题宋、标题黑体存在的问题,不难解决,笔者亲身经历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刚建立印刷活字研究室时,招集的刻字、美术、书法三方面人员,大多数对印刷活字设计工作是陌生的,刚开始写成的字样不仅字体风格不一,字形大小、重心、笔画粗细、结构宽阔、狭窄等均存在上述列举相似的问题。因为当时对印刷活字的基本要求认识不足,观点不一,经过多次的写字样,反复评字,各抒己见,互相沟通,相互交换看法,取长补短,逐步提高了认识与字体设计技艺。因为一个人的知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评其他人的字时,对自己也能触类旁通,通过较长时期的多次写字样、评字,对印刷活字的基本要求有了统一的认识。如一幅字体的风格要一致,结构阔狭要一致,字形大小要一致,重心要一致,笔画粗细黑白度要一致等。有了统一的认识后,写成的字样一次比一次接近,融会贯通了,多人合作写成的字体达到难以分辨是谁写的程度。

我想,当前新字体的开发,首先是由字体设计师应用电脑软件设计好各种笔画形态,设计成字样,包括部分偏旁部首,交由几个并不全懂得印刷活字设计要求的年轻人拼字;然后由主持字体设计人员批注修改意见,进行修改,有的可能反复修改数次,但最终设计的成品字并不能使字样设计者十分满意。为了赶任务,有指标,因此设计好的字只能达到一般水平。

笔者从下列五个字看,电脑拼字人员,不是很了解印刷活字基本要求的,以至拼成的字存在着两个明显的问题。1)一字之中有两种字的粗细,左细右粗;2)偏旁部首比例很不协调左小右大。

以上五个字是属形旁声旁套用不当,我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也经历过。那时对设计印刷活字的要求,仅是一知半解,片面认为形旁声旁的一致,是印刷活字统一的因素之一,就生搬硬套了。之后发现套成的字有阔有狭,有大有小,比例失调,形旁声旁的笔画粗细在一字之中有两种字的粗细。总之套成的字,其单字不美,更无整体字的协调和谐。之后醒悟到,形旁声旁的形态不能强求一致,要随着形旁声旁的笔画多少相应变化,要灵活套用。为此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字体设计人员还为此专题写成印刷活字设计形旁、声旁要灵活套用的多篇文章,载于 1963 年、1964 年的《印刷活字研究参考资料》。

我建议将每天几个电脑拼字人员拼成的字排列在一起,进行相互评议,当然该字体主持人员必须参加,在评议时是对字不对人,指出某个字大了、小了、见阔、见狭了、某个字笔形有什么问题,怎样修改等意见。在开始时,主持设计人员要辛苦一点,多讲些为什么、如何修改等,一人讲了,几个拼字人员都在认真地听着,等于是上一次大课,其收效肯定比你在字稿上逐字进行批注修改强,几个拼字人员也可各抒己见,相互提出意见,这是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最佳时期。相信经过一段时期的评字,定能取得同一认识,从而几个人拼成的字在字形风格上,字形大小上,笔画粗细和结构重心的掌握上,能达到比较理想的要求,不妨可以试试。这是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研究室对评字作用的肯定,也是笔者体会最深,多人合作尤为需要适用。

另外笔者在 1987 年,在日本森泽公司交流字体设计经验时,得知他们对字体质量也很重视,每一个成品字都经过字体设计经验丰富的专家顾问过目把关。该顾问还将每天的《朝日新闻》等报纸浏览一遍,一旦发现某个字有什么问题,遂即修整,也就是边用边改进。这个经验也可供我国各电脑造字公司负责字体部门领导和有关字体设计人员效仿。因为报纸上的字比较直观,容易发现问题,至少可以为以后设计时改进。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汉字的结构经过人们数千年不断创造、改进、完善、流传而约定俗成,作为标准的符合语委要求的印刷字体,要创新出一种新颖独特风格的新印刷字体是有难度的,相当艰苦的。除了掌握电脑造字技术外,它要求设计者具有较探的书法根底,较高的艺术想象力,要熟悉了解印刷活字的要求,并要有一丝不苟地坚强责任心。从上述列举的几种字体看,设计者除了常握电脑技术外,恕我直言,其他方面均需补课下功夫。

近期笔者欣喜地注意到报刊上广泛使用了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设计的很相似的黑体字,字形基本上符合印刷活字「稳、整、匀」的要求。下附字样:

web-xxc-wenji-018-07.jpg

近日自我感到这篇文章虽是善意的「指手画脚」,说这也不好,那也有问题,似有权威自居之嫌,人们常说,说起来容易,做起困难,应该是言传身教比较有效。为此下附两条标题作示范对比。图 1 是原有字,图 2 是以「稳、整、匀」要求的示范字。

web-xxc-wenji-018-08-comp.jpg

以上两条图 1、图 2 标题字,粗看一下没什么区别,仔细对比一下,不难看出图 1 在字形的大小、笔画粗细的匀称、结构等的整体效果均逊于图 2。

如第一条,「奥、令、黑」三字见小,「制、网、络」三字见大,「奥」字上部狭小,「马」字上松下紧,「签」字上紧下松,「政」字左紧右松,「巴」字一字之中有二种笔画粗细,结构中间空,竖弯钩粗且包括不住上部,「制、网、络」三字见黑。

第二条,字形见小的有「春、是、鸟、香」四字,见大的「满、处」二字,「春」字上部宽大,下部狭小,「色」字歪斜不正,「花」字上紧下松,「香」字小而上部右倾,「人、醉」二字粗细悬殊。图 2 两条标题字虽也不甚理想,但从整体讲来比较整齐协调。

总之,我认为标题宋是报刊书籍排版的主流标题用字,需要讲究严格一些,上述标题宋离「稳、整、匀」要求有不小的距离,期望有关电脑制字部门,在这方面加大力度,令闪耀中华文明的汉字印刷字体发扬光大。

徐学成档案/2.文章/印刷活字设计的稳整匀.txt · 最后更改: 2019/12/01 22:03 (外部编辑)